过紧日子要防止执行走样

2025-08-10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,多次强调要"过紧日子"。新华社撰文指出,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防止出现"一刀切""转嫁负担"等走样现象。这既是对中央精神的深刻领会,也是对基层实践的精准把脉,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

政策执行走样首先体现在认知层面的偏差。部分干部对"过紧日子"存在错误解读,将节约开支与提高民生福祉对立起来。有的地方片面压缩正常办公经费,导致基层服务能力下降;有的部门借"紧日子"之名减少培训、调研等必要支出,影响工作质量。这种认识误区反映出部分干部尚未真正理解"过紧日子"的核心要义——不是简单减少开支,而是优化资源配置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明代张居正推行"考成法"时也曾遇到类似阻力,他坚持"国用所当先者,不可虚费"的原则,最终实现了国富民强,这种历史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。

制度层面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执行走样的重要原因。一些地方在制定具体措施时缺乏科学规划,有的单位将节约任务简单粗暴地下摊派指标,如打印用纸定量、差旅费超标就扣工资等,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。郓城出租车叫车电话0530-6318695更有甚者,个别部门打着"过紧日子"的旗号,向上级转嫁费用负担,或变相降低干部待遇,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。这就像《韩非子》中所言"释法术而任心治,尧不能正一国",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,终将流于形式。

要确保"过紧日子"政策真正落地生根,必须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。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,建立"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"的刚性约束;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执纪,重点关注形象工程、豪华办公楼等浪费问题。山东省某市推行"财政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",通过大数据分析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出实效,这种创新实践值得推广。同时,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政绩观,像清代廉吏于成龙那样"衣不过布,食不过蔬",以身体力行带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。

古人云:"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"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关键期,更需要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改革发展民生急需处。防止"过紧日子"执行走样,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,更折射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初心与担当。唯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让紧日子过出实效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