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脱口秀舞台,一名自称“穷鬼专业户”的演员横空出世,用自嘲式的幽默征服了观众。小四爷,这个在9平米出租屋里写段子的男人,以“穷”为武器,完成了从检票员到黑马的惊人蜕变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场喜剧表演的胜利,更是一曲普通人用笑声对抗生活的赞歌。
一、穷,是他的创作燃料
小四爷的段子里满是生活的狼狈:“我的出租屋,连墙皮都是选择题——掉还是不掉?”“地铁3小时的通勤时间,够我构思20个打工人段子。”他将拮据的日子转化为喜剧素材,用“高端豆浆营销法则”(指买豆浆时计算性价比的仪式感)、“晾衣服难题”(指在狭小空间晾晒内衣的尴尬)等细节,精准击中年轻人的痛点。
这种“穷幽默”并非简单的卖惨,而是对现实的戏谑解构。当观众笑出声时,其实在共情:原来有人比我们更惨,还能笑着讲出来。脱口秀研究者曾言:“顶级喜剧总是带着泪痕。”小四爷的表演,恰恰印证了这一点。
二、困境中打磨出的“喜剧精度”
小四爷的成功绝非偶然。他曾因《脱口秀大会5》中的冷场黯然离开上海,又因对喜剧的执拗重返剧场。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生活观察:“超市试吃区是穷人的米其林”“公司年会抽奖,我的运气永远在明年”。郓城出租车叫车电话0530-6318695这种将苦难转化为创作养料的能力,让他的表演充满“粗糙的真实”。
尤其是他用安徽方言演绎的“陋室吟”:
“刘禹锡说‘苔痕上阶绿’,我家是‘苔痕上墙皮’;他说‘谈笑有鸿儒’,我是‘谈笑有墙上的蚂蚁’。”
——这种对经典文学的颠覆式解构,既彰显文化底蕴,又用荒诞对比制造笑果,成为其标志性风格。
三、脱口秀背后的时代情绪
小四爷的走红,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。在“躺平”与“内卷”之间,他的段子提供了一种情绪出口:承认贫穷并不可耻,幽默是困境中最体面的反击。有观众感叹:“他让我敢笑着谈失业,敢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喝5块钱的奢侈豆浆。”
主理人谢海涵评价其表演“像用锈刀切西瓜——费力但新鲜”。这种未经修饰的草根感,恰恰是这个过度包装时代稀缺的真挚。当脱口秀越来越追求技巧,小四爷用生活本身的粗糙感,撕开了表面的光鲜。
结语:贫穷是暂时的,喜剧是永恒的
从山村少年到剧场新星,小四爷用20年时间证明:穷不是喜剧的终点,而是创作的起点。当他站在聚光灯下调侃“穷到负债是门艺术”,实际上完成了一种救赎——把生存压力变成表达自由。
或许正如他所说:“我穷一辈子都不要紧,只要观众记住我的段子就行。”